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五柳”风骨___揭开西北”陶渊明”后裔的面纱

作者:陶政聪

中华陶氏,溯根有源,衍系未乱。自尧帝受封陶唐,虞舜为周陶正。陶氏荣耀与生俱来。《姓纂》`《说文》考之凿凿。四千三百年历史,脉络分明。

春秋移河南,西汉仕长安。魏晋南迁,明初广散。至大清时,陶氏已广布全国。

陶氏虽尧帝之后,后世却并未再现帝王。然将相之材层出不穷。但大多秉性耿直,而于仕途则必多舛。

陶渊明便是陶氏历史人物的典范。更是代表了陶氏心性中的与世无争,温文尔雅的风格。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大诗人,辞赋家。后世称”百世田园之王,千古隐逸之宗”!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响彻中华大地。同时,也增强着陶氏的极大影响力。

在陶渊明之后的近二千年时间里,他的嫡后逐渐繁衍众多。虽没有他那么大名声,却都能做人本分,为官清廉。并且为了能让他的做人做事之风,长期灌输于后辈心目中,他的故乡取名”五柳”。一为纪念。再意便是将这”五柳”风骨,永世相传。

后来,五柳先生的后裔,由于为官,或以手工艺为生者,有多数迁居外乡。并大有作为,也在迁居后的地方,又形成巨大的陶氏群体。例如,南宋名相陶炽,先由江西迁安徽,后又官居南京。无独有偶,陶炽也将他的族人集居的地方取名”五柳”。可见,”五柳”风骨,只有增色,并无衰减!

时光以至大明初年,受朝廷旨意,陶渊明后裔中,有能武者,能工者数人,迁陇原而佐肃王。武者暂无可考。工匠者一路转徙陇东,将各种制器技能传授与所到之处。后定居兰州东门。

《陶氏金陵家谱》记:”始祖世世遗言,南京五柳巷人氏。今考之,实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五柳巷人也,古谓柴桑是其地也。自明初迁徙于兰,住东门十数余载……””清乾隆间,复迁条城……”。

无论先祖是南京五柳巷人,还是九江五柳巷人,都是陶渊明后裔无疑。”复迁条城”后,陶氏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尤其对当地建筑艺术,手工艺术及农耕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言喻的。至今,仍能清楚的知道并有佐证可考。众所周知,西北地区在明朝建立之前,虽有居民世世繁衍,但各种工艺,并未完善。自明清两朝之后,南方工匠们,随着西北地区的逐渐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而纷沓而至。充分施展他们的工艺才华,为西北的工匠工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陶氏一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条城周边,雕梁画栋的高大建筑物中所有工艺,都是兰州东门迁来的陶氏一门所为。精细的做工,精巧的设计。无不显现陶氏的智慧。至今保留的青城”高氏祠堂”中古建筑部分,便是陶氏的杰作。

陶氏工艺的精巧,不单单体现在大型建筑中。自明清后至近代,驰骋于西北多条驿路上的货运木车,也是陶氏的手艺。这些木车,能载擅用,为当时的运输业,起到了充分的作用。还有,农户灶房里的风闸,大型冶炼炉用的风箱,都是经过陶氏的加工及改造,呼呼生风,能效倍增。还有,马背上的骑鞍,在陶氏工匠手中制作后,舒适耐乘。还有好多好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兰州东门陶渊明后裔迁居及为当地所做的贡献,只限于条城吗?不,清道光陶氏十一世孙得元作《陶氏世世派分序》中,有这一段”……支派之分,由此始焉。迨其后长房,二房之子孙俱迁于凉州尧墩居住,人丁亦盛。……而明其居条者,惟三`四`五房而已。……厥后有迁于靖远者,有迁于脑泉者,有迁于西宁甘家河者,有迁于宁夏平罗县潮湖里者,有迁于口外红庙子迪化昌吉者,虽纷纷杂乱难祥其地,而亲疏之分,尊卑之序尚堪考究……”。这篇分序中,确实有”难祥其地”者。后经历代考证,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的陶氏,也是同一脉分支。正是因为马鞍工艺的使然,受内蒙古草原的盛情,而居于当地。可见,那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之背上,也有陶氏的功绩。

从金城关到靖远城,再经凉州过丝绸之路至迪化。再到苍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些雄伟的建筑,灵动的货车,精巧的农具。陶氏的勤劳与聪慧,显现在每一座城池,每一块土地。陶渊明的,后裔,也将”五柳”风骨,潜移默化到所居之处。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有一个村庄,村名”五柳”。一眼便知,这里居住的是五柳先生的后裔。这一支陶氏,正是兰州”东门迁居条城”的主要支派。”五柳”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又不失端庄大气。真是又一个”世外桃源”!古木疏影绰绰,庭院深深几许。陇上富贾陶国林便是从这儿出生成长。遗传了”五柳”风骨之脉。国林先生谦逊中的果敢,严律中的不羁。成就一方豪杰!富足,并未让陶国林忘记自己是”五柳”的后代。积极投身文化及公益事业。出资兴建”国学院”,体现他富贵不移志,奢华不忘本的品质。

汹涌的黄河水,在五柳村旁的峡谷,浊浪滔天。却不能让陶”五柳”的后辈变得狂放。祖辈的文质长存,”五柳”的风骨永在!

“溯先人德化开基根深叶茂宗派延绵九江府,

洎后辈本支继世源远流长昭穆纵续一条城”

还要去青海,新疆,内蒙等,追寻”五柳先生”的足迹吗?宁夏潮湖的陶瑞珍,已经向我们宣告,她将陶氏先辈的工艺精髓,完善致臻。石嘴山下,文昌阁边,”陶葫芦”的美名,响彻塞上江南。正是”一支迁宁夏潮湖”的五柳嫡后中,有这样一位民间高手。随着陶氏塑像,砖雕,木刻,绘画,装饰等精美艺术同毁于大武口文昌阁。似乎无处寻觅陶氏艺术的精湛了。却有陶瑞珍,这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祖艺发扬光大。作为宁夏的道德模范,她不但为潮湖陶氏文化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且为宁夏大地的艺术殿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所谓”小葫芦登上大舞台,小地方挖掘大文化”。是啊!我们衷心祈祝:”愿潮湖陶氏文化走出宁夏,走遍天下!”

“五柳先生”虽已离去近两千年,但他的精神必将永放光芒。大西北”五柳”后辈们,也必将在陶渊明精神的指引下,走向新的征程!”五柳”风骨,万世长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五柳”风骨___揭开西北”陶渊明”后裔的面纱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