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山东济南人过年习俗有哪些、民俗专家无量子讲民俗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喜庆的重大节日。老济南过春节的习俗同全国各地一样,虽然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的更替,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演变,有的已经赋予新的内容,但过年期间那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春节渐近,六十多年以前孩童时期老济南过春节时的景象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听听著名作家民俗专家无量子给大家讲解山东济南民俗。无量子卡通0.jpg

一进腊月门,伴随着零星的鞭炮声,老济南的年味渐渐浓厚起来,有着自己地域特征的老济南过年时的习俗像一幅气象万千的民俗风情画渐渐展开。过年时特有的喜庆气氛充满老济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万户之中。

置办年货

置办年货是春节前每家每户最重要的事情。刚进腊月门各商户店铺就开始忙碌起来。众多商家商贩和进城卖农副产品的近郊农民逐渐形成一个个年货市场或年货一条街。除了城里院前、院西大街、舜井街那些供有钱人光顾的老字号以外,从西门外到商埠一带卖年货相对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城顶、普利门、馆驿街、经二纬四路等地段。节日临近,各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门前大都挂起大小不一的纱灯,奢华一点的则挂宫灯、走马灯。高层建筑上根据建筑的轮廓挂上了彩色灯泡。入夜,老济南的各条繁华的马路街道上霓虹闪烁灯火通明犹如白昼。有几年春节还有十数束防空用的探照灯的光束来回晃动着射向老济南的夜空,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各个电影院剧院的海报焕然一新,排队购票的人恨不能挤破头,入场券一票难求。为了满足需求,各大电影院像中国、光明、大观、职工、军人、明星、新华、和平等电影院不得不加映夜场,24小时轮番上映。那时候半夜起来去看电影是常有的事。各大商店商家的橱窗重新进行了调整布置,各商店商品丰富,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大观园、人民商场、百货公司、百货大楼、新市场、西市场、国货商场、隆祥、鸿祥、瑞蚨祥及各大百货店绸布店更是一派繁忙景象。购物者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挤满各个商店。马路上人来车往人车混杂人流如织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洋车夫急匆匆地迈着小跑一样的步子,“叮当叮当”、“啦勾啦勾”地按响铜铃或蜗牛状喇叭,边躲让着行人边喊:“两开!两开!”“借光!借光!”小时候每到过年时,同院的长河叔就用一辆“大飞轮”自行车带着我去商埠买东西。春节期间,经二纬四路祥云寿、泰康食物公司、上海食物店和百货公司一带的马路上设置了一排排锃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黄铜道钉,大概起一种人行横道线或让车辆减速的作用吧。

万紫巷(原来叫卐字巷或万字巷)是商埠最大的蔬菜、肉类、水产、干鲜海货以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商埠一带老百姓置办年货的主要去处。商场内的各类固定商铺汇集了天南海北的各种年货,供应着各种应时蔬菜、牛羊猪肉、鸡鸭活禽、水产品、烟酒糖茶等。各种罐头、东北山珍、两广特产、木耳香菇、豆类制品以及油盐酱醋都有固定的进货渠道。那些不太大的摊位的年货大都由四乡的乡民菜农供给。各类干鲜海货,则来自胶东半岛或是外省的沿海地区。万紫巷平时就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进腊月门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我儿时就住在馆驿街(那时我们叫“前街”)北侧的居仁街上,馆驿街一带过年时的景象一直让人难忘。那时馆驿街集中了众多商家,有国营的百货零售公司(我们都叫“零筹公司”后改为百货批发站宿舍)、销费合作社(后改为同兴食物店)、董家包子铺、赵家米粉铺、庆泰茶庄,还有肉铺、点心铺、酱菜铺、杂货铺、针线铺、竹货铺、百货店、瓷器店、绸布店、土产店、料器店(专卖煤油灯等玻璃制品)、煤油店、汽灯店、绳经店、马车挽具店、麻袋庄等店家,副食品日用品一应俱全。通向经二路的皖新街两旁的案子上则摆满了水产品、面筋、玉兰片、松花蛋、皮肚、粉条、粉皮、活鸡活鸭及禽蛋。整条的猪扇用铁钩挂在木架子上,客户要哪部分就割哪部分。一趟馆驿街下来年货基本可以办齐。除了十一马路集以外,北坦菜市也是一处以蔬菜为主的集贸市场。泺口、北园、华山、唐王的菜农大明湖的渔民和近郊的农民,或赶着马车毛驴车或推着太平车(独轮车)或挑着菜担子,带来了白莲藕、大白菜、胡萝卜、青蒜、韭黄、菠菜以及黄河鲤鱼白鲢鱼等鲜鱼及土特产、南山山货等等。有的卖掉带来的东西后再买些年货回去。

五十年代的消费水平普遍不高,紧缩一年的老百姓再紧巴也要买上几斤肉(凭票买肉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称上几斤疙瘩皮、买上点藕。济南人对带鱼情有独钟,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些炸炸吃。家境较殷实人口较多的家庭还会买上个猪头和下货,称几斤牛羊肉,让孩子们上上犒劳。海带粉条粉皮油盐酱醋更是一样不可少。济南人过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习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带买一些碗筷和盖垫,希望来年人丁兴旺。有的还要买些香烛火纸之类的祭奠用品。据老人讲,那时西门桥里路南有一家专门卖蜡烛、烛台、香火、香炉及梳妆用品的叫“馥香楼”的店家,门面不大但生意兴隆。每到年节常常令商家应接不暇 。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

一到过年,几乎每家要用平时积攒下的布票(1955年粮棉统购统销后开始使用粮票和布票)扯点布给孩子做双新鞋做件新衣裳或换换床单床围子(人口较多的人家不可能人人都有新衣穿,这时便用一种专门染衣服用的袋装染料将褪色的衣服在大铁锅里染一遍也算“见见新”)。有的要给孩子挑选过年的玩具,至少要给孩子买个新帽子。那个时候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时听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年货办得怎么样了?”“都买齐了吗?”足见置办年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过腊八

“新春佳节庆团圆,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过年的前奏曲,这一天家家要喝腊八粥,淹腊八醋。济南的腊八粥做起来比较随意,一般用江米、豇豆、红小豆、小米、红枣、花生仁、莲子、核桃仁等熬制。有的在熬好的腊八粥里加上白糖或红糖,粘乎乎热乎乎的八宝粥喝起来香糯可口,既可祛寒又能果腹。泡腊八醋时将剥好的蒜瓣浸在盛醋的容器中密封好即可。经二十几天的浸泡,醋味与蒜味交融,通体碧绿的蒜瓣酸辣可口,吃水饺时既可就蒜也可蘸醋,可谓色香味俱全。

辞灶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过了腊八不久,街上便会传来一阵阵叫卖声,“辣芥——茉——”、“茶汤——茶汤面——”、“买皇历来,新皇历——”。最引人注目的是“请灶王来——”和“买灶糖来——”的吆喝声。卖“灶王爷”的商贩肩上背一背褡子,被称作“灶王爷”的一种木版年画插在背褡子的口袋中。家中供灶王的老年人会花几个钱“请”一张回去。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同全国一样这一天也叫“小年”。旧时济南单门独户的家庭一般都在饭屋里设有灶王爷的“神位”。旧时吃饭是人的第一要务,“灶王爷”负责家中的灶火,因而被视为一家之主而备受崇拜。讲究的人家在饭屋里设有佛龛,佛龛可放香炉和供品。没有佛龛的则直接贴在靠灶台的那面墙上,做一搁板以放供品,平时则当作灯台用。灶王爷有的只画一人,有的还画上灶王奶奶。上面印有一年的黄历,两边印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对联。横披为“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个字。辞灶一般都在晚间进行,先供上香和灶糖、水饺等供品。所谓灶糖就是一种做成瓜形或条状的麦芽糖制品。有的还在旁边贴一张印有拿鞭子的灶王爷骑着马的画,还给灶王爷上天骑的马备上草料,无外乎几根稻草几粒豆子和一碗白水。辞灶前还要拿灶糖在灶王爷的嘴上抹几下。有的说这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上,别叫他在老天爷面前胡说八道;有的说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多说好话。然后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词。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辞灶的事,但不知道那个时候大人念叨的是什么。后来在为我家姨奶奶过97岁生日那天,从她那里知道,老人说的是:“灶王爷啊,回来的时候在马尾巴上给俺栓个小孙子来吧!”“别忘了给俺驮一袋子元宝来吧!”虽然只是几句奉承和祈求之类的语言,但却寄托了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寄托和追求。念叨祈求(老济南叫“愿委愿委”)后遂将取下的灶王爷连同未燃完的香及黄表纸一同烧掉,年三十再把“请”来的灶王爷贴上即可,并无其他繁琐仪式。

买年画

老济南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过年家家几乎都要买年画。春节临近,各个书店就把新出版的年画挂了起来。书店里各色年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书店四周和书架上方,凡能利用的空间都挂满了标有号码的年画供人们选择。那时候比较多的是“月份牌”年画。月份牌年画不同于国画油画和传统的木版年画,它善于表现现实中的生活和人物。由于绘画手法细腻,色彩柔和,画面清新,贴近城市生活,因而深受市民的欢迎。绘画题材除了都市丽人之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天仙配》、《白蛇传》等电影戏曲人物。有单幅画也有四扇屏。当然也少不了“胖娃娃”之类的题材。当时有幅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面带微笑各抱一只和平鸽,下面写有“我们热爱和平”字样的年画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除了新华书店之外,一些集市上也有卖木版年画的,主要是灶王爷和门神之类的。也有卖中堂和对子的,一般就是老虎,老鹰、牡丹、松鹤延年这些寓意吉祥的国画。有的则是现场作画写对联现场售卖。

扫屋洗浴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过后即进入集中“忙年”阶段。扫屋、洗刷衣物、理发洗澡这类除去晦气霉运的“大扫除”是每家每户必需要办的事。扫屋时能搬动的则搬出,不能搬的则用报纸、被单盖严,揭下旧年画,拿新条帚或鸡毛掸子将积累一年来的灰尘、蜘蛛网统统扫掉,连犄角旮旯也不放过。最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用小铲刀把把屋当面的那些因踩来踩去形成的半圆形的泥土疙瘩去除掉。这些疙瘩老济南人叫“福疙瘩”。据母亲将讲,过年家里不能有“绳结”和“疙瘩”之类的东西,因为来年容易和家人、邻里之间“结疙瘩”。天天在家里和“疙瘩”相处固然不吉利,但加上个“福”字就把视为不吉利的东西化解了。这也是老济南人的一种智慧吧。一切收拾停当,然后把新买的伟人像和年画端端正正的贴在墙上。贴上新年画的屋子顿时充满了过年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扫过屋后,女主人再将家里的床单枕巾衣服等一起洗干净。另外将锅盖、笊篱、别榜(一种用高粱挺杆编的两头翘中间凹的用来放食物的物品,现已见不到了)、盖垫、锅碗瓢盆等一概洗刷干净。打扫洗刷就绪,家里的男人和孩子们就要进行个人的卫生“大清洁”了。年前这段时间澡塘、理发店天天人满为患。为了方便顾客,除夕前几天澡塘通宵营业,理发店也要到很晚才关门。即便这样象铭新池、温泉池、新新池、四海春这些澡塘子排队挨号的人常常坐满两三条长板凳,有时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挨号时会听见里边的服务员不断地喊:“人多屋子窄(读zhēi )前客(读kēi)让后客!”“洗洗凉凉,穿上衣裳!”理发店里要么发号牌,要么理发师按黑板上顾客自己写的序号叫号。由于老济南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男人都要赶在春节前剃头理发。

蒸馍馍炸年货打酥锅

“二十八,把面发”。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劳累的时间,其中蒸馍馍最费时也最累。蒸馍馍时我们那个院子每年都是集体行动,分工协作一齐动手,用院子里最大的锅头和笼屉,蒸完这家的再蒸那家的。揉面的揉面揉馍馍的揉馍馍,一派繁忙景象。做花样面食的是那些老年人,我们这些小孩是专门烧火的。除了蒸大圆馍馍外,还要蒸上一些枣卷子、枣山、豆包、黄面窝窝(年糕)、大包子,那时这些东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过年不够吃。当年做的花样面食至今记忆犹新:在椭圆型的面团上用剪子斜着剪出一个个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一小口,头部摁两个绿豆作眼睛,蒸熟后就是只活脱脱的小刺猬。大馍馍顶上要用红颜料点上点。谁家的馍馍熟了以后裂开了口子,谁家就象开口的馍馍一样个个笑逐颜开。那时一个院子就像一家人不分你我,彼此相互团结相互信任,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至今那幅过年蒸馍馍时欢乐和谐热气腾腾的画面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炸年货同蒸馍馍一样也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济南人炸的年货主要是藕盒和带鱼。北园的白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济南人最喜爱。除了炸藕盒之外还要炸绿豆丸子,炸麻叶,炸松肉,最后炸带鱼。炸完带鱼后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炸后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后燉菜时放上。那时候,大人忙着炸年货,孩子们则流着哈喇子站在旁边等着吃新炸的炸货。大人炸完了,旁边不怕烫手的孩子们也吃饱了。大人孩子都开心。

用五香疙瘩皮炖咸菜是济南人老少咸宜的美味。将洗净泡好的疙瘩皮、水萝贝和藕切成小丁,煸炒后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黄豆及大料一起炖。炖咸菜时散发的香味能漂出好远。那时也有用泡好的青豆、黄豆、花生仁和杏仁加盐煮的咸菜,清淡清香。这两种大众化的咸菜既可佐餐也可当下酒小菜。解放战争时南下上海的大表姐夫对老济南的疙瘩皮炖咸菜一直念念不忘,见到我后再三叮嘱下次来上海一定给他带去济南的疙瘩皮炖咸菜,可见其诱人魅力。

打酥锅、炖猪头肉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节日美食。酥锅的原料广泛,一般由肘子骨或白菜帮子打底,防止糊锅。白菜、莲藕、萝贝、海带、花生仁、豆腐、鸡鸭鱼肉均可入菜,调料有花椒大料、酱油、醋、盐、白糖、南酒,炖几个小时后最后放香油。荤素随意,丰俭由已。还可根据喜好调整放入的酱油糖醋盐的比例调出不同口味。由于原料易取,制作简单,酥烂醇香,且极富营养价值,深受济南人的喜爱。

燉猪头肉最麻烦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烧红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净的猪毛。眼窝、耳朵及鼻子皱折处最难烙除,红红的火勾子烙在猪头上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一不小心还会烫伤按猪头的另一只手。但燉熟的猪头肉那诱人的香味却是无法抗拒的。

那些家里养着鸡的人家过年时必定宰上一两只炖上一锅。

年三十或年下家里来了客人时,将炸货过一遍油装盘,各样酥菜,一样来一碗,切个猪耳朵、切个口条,再炒几个青菜,满满一桌子菜足够让人大快朵颐。

灯笼礼花与放鞭炮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门前挂红灯”过年让孩子们最开心的事除了看扮玩的就是玩灯笼、看礼花(我们叫“呲花”)和放鞭炮(济南人叫炮仗或爆仗)。过年的灯笼(济南人叫灯楼)既是装饰品有的又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那时慰问军烈属时都要在他们的门上挂上一写有“军属光荣”“光荣人家”字样的五角星红灯笼,没有军烈属的院子也要挂一只买的或自己扎的灯笼。商店里卖的除了有孩子们玩的手举的鲤鱼灯、可拖拉的兔子灯之类的玩具灯外,也有供家庭单位用的宫灯纱灯。市面上卖的灯笼孩子们买不起,有的家长就自己动手给孩子扎制。扎制的灯笼用竹篾或废竹帘的竹条作骨架,糊上各色粉连纸或大红纸,插上蜡烛,可以挂在门口也可以挑在手中。有的是五角星灯笼,有的是用六个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剧舞台上铜锤锤头样子的灯笼,还有的是长圆柱体形的简易灯笼。一到晚上孩子们便将点上蜡烛的灯笼打到街上去,专门找黑暗的地方看看谁的灯笼最亮最好看。晚上看着自己扎的灯笼挂在大门口,风吹得一闪一闪的开心极了,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家门前挂红灯”是那时过年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一次我扎的五星灯笼上部的黄粉连纸烧了一个洞,没法和人家比了,由于找不到黄粉连纸,我哭了起来,爸爸说贴上块白粉连纸就行,保证看不出来了。结果正如爸爸所说烛光照在白纸上就呈现黄色,与另一侧的黄粉连纸毫无二至。

街上卖的礼花较贵,一般家庭买不起,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我们院里的张大爷李大爷几个大人便自己动手制作礼花。在一块厚厚的整砖上剜一个圆坑钻一小孔放入引信,然后装满自制的掺了铁末子的黑火药,最后用泥土封死。黑火药是大人们根据“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组份自己配制的。泥土干后将堵好泥的那面朝下放在凳子上,点燃引信后,礼花带着“呲呲”的响声窜出一人多高,能将整个院子照得雪亮。有时一块砖上剜两个坑,两只礼花一起点燃,那情景更加壮观。看放“呲花”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每年最开心最快活的事儿。只是有一年一只礼花“倒呲”了,焰火将凳子烧了个黑乎乎的坑,从此大人们自制的礼花再也看不到了。

鞭炮是过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买上几挂到年五更放,“嘣嘣穷气”。那时的鞭炮很便宜,虽然那种一百头一掛的小红鞭炮才卖一毛钱,但是孩子们买来后不舍得一次放完,往往拆开后一个一个地放。当时的炮仗市设在人民商场对面林祥南街上。由于鞭炮摊子常常不慎引燃鞭炮,造成连环引爆,“炸市”后不方便救火,后来改在林祥桥往南的圩子河边上。一旦“炸市”,便可以把鞭炮摊子推到河里去。炮仗市是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尽管大人一再叮咛不能到那里玩,但仍然趋之若鹜。在炮仗市一来可以听响声看热闹,二来可以捡回一些没响的瞎炮仗,拿回来掰开放呲花。那时我最喜欢听的是“二踢脚”的响声。燃放者拇指和食指捏着“二踢脚”上端,点燃最下部的信子后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直冲云宵,紧接着“哒”的一声在天空中炸响。至今一听到“咚”“哒”两声“二踢脚”的响声就会让我回想起童年时过年的情景。

贴对联,贴福字

年根底下,贴对联贴福字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对联一般找那些有文化的人写,馆驿街也有摆着方桌专写对联的摊子。除了大门口,屋门口也要贴对联。过去老济南的平房屋门是那种带门栓(济南人叫门插关儿)的木制门,不光门框上帖,两扇屋门上部也要贴像门神大小的长方形对联。福字一般贴在大门内迎门的影壁上的。记得小时有的家里木箱上、面缸上贴有小一些的福字。倒贴“福”字只是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五十年代并未见有倒着贴的福字。

请家堂

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家人都要在这天回家团聚,已分家在外单过的儿子要携妻儿回到父母身边。在外地经商务工求学者也要赶回家中。有的家庭这一天还要将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年三十下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一种扑灰年画)。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取下雕刻精美的罩在带底座的牌位上的木制罩盒,将牌位按辈分摆好。锡制的蜡扦子(烛台)插上红红的牛蜡(一种可长时间点燃的蜡烛)。系好绣制精美的桌披椅披,摆好供品,供桌前放一蒲团。姨奶奶家是老济南的大户人家,过年时的礼仪传承至今。据姨奶奶家二表叔说,上供用的鸡鸡鸭鱼肉点心食品均要搭放一些用蔬菜汁制作的彩色鲜粉皮,放些青红丝菠菜叶。上供的鸡的盘法不同于扒鸡的盘法,必须用特殊的办法让两只鸡爪子从背上反过来,经鸡脖子的刀口处从鸡嘴穿过,就是鸡嘴叼着两只鸡爪子的样子。二表叔说,目前会盘上供的鸡的人已经不多了。那些没有家堂轴子也没有牌位的家庭一般用黄表纸折叠一个类似令牌的纸牌位,写上名讳称谓,用两根筷子固定在馍馍上。黄昏时分,家中男性长辈手托放有香炉和黄表纸的船盘,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放好船盘,燃纸点香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情回家后有的家庭打开大门,然后横放一根顶门杠或木棍,以防邪毛鬼祟闯入家门。一般过了初一就可以把“亲人”送走了。

年夜饭

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年夜饭则是每家每户的重中之重。

入夜时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响声不断。把家堂请回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孩子们拿出鞭炮在院子里或在家门口噼里啪啦放上一挂。桌子上摆好了前几天炸好的藕盒、炸鱼、炸松肉及酥好的莲藕、鱼、鸡。有的家里还要做个具有济南特色的粉蒸肉,炒个木须肉,来个炝藕片,拌个白菜心,再拌个芥末菠菜粉丝。爱喝酒的人这时家人已经温好了一壶酒放在那里,喝上几盅。兄弟们多的家庭,哥几个乘兴划上几拳。平时难以见到难以吃到的东西,这天晚上可以让孩子们放开肚子吃个够。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则切棵白菜放上几勺子炖肉,再放上一些炸丸子、粉皮、冻豆腐熬它一大锅,一人一碗放开吃。大年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亲亲热热和和睦睦高高兴兴,其情深深,其乐融融。

祭天地、祭祖

子夜时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过,那些讲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摆好供品的位于正房门东侧的香台子前祭拜天地。然后再到影壁前、大门后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后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辈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礼毕,家中最高长辈坐在供桌两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辈的拜年叩首,并派发红包。晚辈叩首时要冲着供桌,给谁拜年呼谁的称谓。(小时候第一次到老姥娘家拜年,听说要给长辈磕头,一进门便冲着老姥娘磕头,父亲见状赶紧把我拽起来按到供桌前的蒲团上,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后来才知道过年时是不能冲着人磕头的。那时候也没教过谁知道啊?)除夕之夜,屋内烛光摇曳,香烟氤氲,喜庆中带着一丝神秘。门外鞭炮声响成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笼罩着春节中的老济南。

包水饺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里的大人则开始包水饺(济南人叫包包子)。水饺有素馅、肉馅两种。素馅一般就是胡萝卜粉条剁上点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猪肉。一盖垫水饺包完后要用黄表纸盖好,然后压上三支香,老人讲这样就不会被老鼠拉走。初一早上这顿饺子必须吃素的。老人说吃素饺子可以让这一年肃肃静静。

守岁

老济南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时堂屋里的灯一宿不灭,灯火通明。入夜,通常孩子们该睡就睡了,那些讲究的老年人和强打着精神的家庭主妇则围着火炉喝茶聊天嗑瓜子,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更。我住的院子里的李大爷家有一台手摇留声机(那时叫戏匣子),年三十晚上会搬出来放在他家八仙桌上,好奇的孩子们都围在留声机旁静静地听着,其实那些咿咿呀呀的戏曲声根本就听不懂。有的孩子唱片放完了还不走,非要等着唱戏的小人从“戏匣子”出来,看看到底长得什么样。那个孩子就是我。天渐渐亮了,街上响起了下五更包子时的鞭炮声,街上院子里传来相互拜年的声音,新的一年开始了。

伴随着鞭炮声猜拳声欢笑声辞去了一岁又一岁,在充满温馨温暖温情的欢快气氛中又迎来了一年又一年。

燃烧着的蜡烛油味、点燃着的香的馨香味,燃烧后的火纸味,鞭炮发出的硝烟味,还有那浓浓的人情味,这一些混合起来的味道就是老济南过年时那实实在在的“年味儿”,让人不舍,让人眷恋,让人回味,让人怀念,非常感谢民俗专家无量子给大家讲解如此详细的山东民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山东济南人过年习俗有哪些、民俗专家无量子讲民俗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