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出“棚”进“楼” 破茧成蝶

2017年,全市棚改开工新建和货币化安置70667户,开工率为107.18%;基本建成66877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95.98%。棚改让广大棚户区居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记者 孙逊

沧桑的屋檐挡不住风霜,狭窄的窗户透不进阳光,斑驳的墙壁留不住温暖……这是多少棚户区居民现实生活的写照。“搬新居、住新房”已成为几代棚户区居民心中的梦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市把各类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居住条件,增进百姓福祉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抓实,不遗余力推动棚改搬迁,用一片真情帮助广大棚户区居民实现“忧居”变“优居”。

不仅如此,我市城市建设者们更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棚改工作为牵动,同步优化棚户区改造规划布局,建设好配套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和出行等,以棚改实效推进城市“双修”,加快精致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多重“红利”。

民之所盼 政之所为

实现“忧居”变“优居”

“我是住在五里营二村的‘老户’,要说起这几年住房和居住环境的变化,简直是天上地下。”在高为洲老人宽敞舒适的家中,他感慨地对记者回忆着,五里营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在棚户区改造之前,我们一家人住的是老旧平房,走的是泥巴路,吃水是自备井,煤气、暖气啥也没有。一到冬天,土暖气烧的再旺,一家人还是冻得难受。赶上下雨天,雨水直往屋里倒灌,村里家家都备着两个大沙袋堵门。“那些年想的最多的就是,啥时候我们也能住上舒服敞亮的大房子啊。”

安居才能乐业。我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工矿区、棚户区较多。对棚户区改造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棚改计划,明确了任务目标,完善了政策体系,棚户区改造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推进轨道。2010年,省里开始下达我市棚户区改造任务,至今共下达开工任务22.87万户,我市实际开工23.32万套、建成21.09万套,每年度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今年,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是137个项目,开工建设6.6万套、基本建成3.4万套。截至目前,全市棚改开工新建和货币化安置70667户(套),开工率为107.18%;基本建成66877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95.98%,均已超额完成。

“以前我们三个家庭一共六间小房子,出棚进楼换了三套楼房,一分钱没花不说,还给补了好几万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好房子。”高为洲激动地对记者说。他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起新家,“120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水、电、煤气、暖气啥都有,你看客厅这里采光多好,整个屋子都显得很亮堂,房子的质量也很好,让人住的很舒服,这些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高为洲一家的变迁是整个城中村片区发展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如今,当记者步入改造后的东南华城小区,只见昔日破旧拥挤低矮的棚户区变成了一座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区,宽阔的主干道、完备的配套设施、宽阔的街道、葱茏的绿化、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人车分流的高档住宅区、高标准新建的幼儿园、小学……已经迁入新居的五里营很多村民提起小区环境,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创新方法 让利于民

“房票”买房更实惠

“用‘房票’买房,不仅面积从原来的70平方米变成现在的90多平方米,老旧小区换成了现在的高档住宅,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等,出棚立马就进楼。”看着领秀二期小区高档舒适的环境,吴大妈满意地对记者说,再加上市里给的30%的优惠,面积大了20平方米不说,一分钱没花还补了点。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哪能过的像今天这么舒心。近年来,我市住建部门主动适应住房保障工作新常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从去年开始,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实施房票安置”,实现了棚户区改造工作创新推动。据介绍,我市建设了济宁市棚改居民购房服务中心暨“房产超市”,建立库存商品房源数据库。引导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到棚改居民购房服务平台统一登记房源,并通过制定购房优惠办法,引导棚改居民自愿通过购房服务平台,自主选择存量商品房实施安置。同时,服务中心也面向全市市民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所谓‘房票’,是由政府发给棚改居民的‘安置资金凭证’,满足被征收人多元化的安置需求,缩短临时安置过渡时间,也提高了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工作效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16年5月11日,我市发放了全省第一张“房票”。目前任城区已累计实现“房票”安置816套,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5亿余元。同时,除任城区外,汶上县、泗水县也在试点使用“房票”。

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实施房票安置,不仅给居民带来了实惠和方便,也促进了房地产去库存。“去年仅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消化库存195.6万平方米,占总消化库存面积1133万平方米的17.3%。今年全市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消化库存316万平方米,占总消化库存面积959.51万平方米的32.93%。全市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基本完成。”市住建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着眼全局 高屋建瓴

城市“双修”提品质

今年7月,济宁市又被列入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名单,为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提供了新的注脚。

既要修复生态,又要修补城市。不言而喻,棚户区改造是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也是城市“双修”中浓墨重彩之笔。“城市双修”与棚户区改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提升城市定位和品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困难家庭居住条件,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广大群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破解资金、土地等难点问题的同时,我市积极做好棚户区改造与优化城市功能结合文章。结合城区棚户区改造,按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城市双修”理念,大力实施“四小工程”建设,广泛建设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小停车

场,进一步疏朗城市空间,扩增城市绿地,提升城市品位。仅济宁老城区,去年通过棚户区改造腾出的空间,增加城市绿地公园20余处,增加绿化面积48.5公顷;改扩建及新增学校11处,增加教育用地28.82公顷;增设农贸市场、社会停车场、环卫设施等城市服务设施28处,有效改善了老城区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档次。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通过棚户区改造,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地布局一批商业写字楼,拓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空间,提升吸纳就业和税收贡献能力,有效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棚户区改造已不是单一意义上的保障房建设内容,而是在经济发展上的高屋建瓴,更是在社会和谐上的高瞻远瞩。但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和谐,根本目的都是着眼于民,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在前期棚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市将继续把棚改工作做为重大的民生工作和发展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机制,科学规划,全力推进,对明年计划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早谋划、早启动、早实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和群众居住生活条件,让广大市民获得更多的城市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为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出“棚”进“楼” 破茧成蝶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