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无疑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在乡村,家风、习俗、礼仪、邻里、建筑诸此种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常见而容易被忽视的文化资源,世间宏阔深邃的基因和密码,无声隐藏于土地。可以说,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更是情感意义上的故乡,乡村振兴离不开这种文化的支撑。(2019年1月11日人民网)

近年来,在国家顶层设计和民间文化自觉的合力之下,乡村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多主体参与、多样态发展的良好态势。康德说:“人不仅是政治的人、经济的人、也是审美的人!”从原始社会开始,审美活动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作为其集中体现的艺术活动对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前进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当代中国,不少乡村不但要富起来,还要美丽起来、时尚起来、生动起来,这其实是一次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种变动中,把文化理念的颗粒和散在的文化孢子进行激活、凝聚和化合,创造出更加贴近大自然,符合人类心灵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乡村文明的深层复兴和有效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激动人心的“乡村振兴计划”。可以预见,在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富有历史担当、充满进取精神的艺术家,将为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矛盾贡献力量,为中国乡村建设史、文化艺术史书写饱满辉煌的篇章。 用艺术提升乡村价值魅力。艺术是提升产品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立以艺术体验感知为导引的产品品牌,用艺术设计包装乡村产品,注入体现地域特色的优秀设计元素,是加大力度促进农村产品品牌设计的有效手段。比如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以羌文化为引导,大力发以羌绣、手工茶等特色产业。以特有的羌年、大禹传说、口弦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羌族麻龙马灯、羌族沙朗等九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有的羌文化品牌,引无数人慕名而来。乡村文化品牌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集中挖掘整理当地羌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品牌。用艺术推动乡村融合发展。结合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乡村风情探索、农家乐等特有资源,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型复合型艺术乡村示范基地,让传统乡村重放光芒。推进“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农民创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采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把艺术乡村典型模式和典型做法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体宣传出去,能够促进艺术乡村先进经验及模式在乡村广泛传播。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发力。乡村振兴,是走出乡村的人们回过头,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艺术为载体,拓展渠道,创新宣传,吸引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焦点并不在艺术,而是真正重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美丽乡村建设的路还很长,艺术介入乡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过程中逐步解决。专家们呼吁,在这一过程中,切莫使乡村成为社会建设的牺牲品、资本扩张的生意场、落寞文人的怀旧地、高冷范儿的展示舞台。(文/小太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