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从“先进个人”沦落为“犯罪典型”警示了谁?

2018年10月16日上午,随着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法院的法槌落下,原嵊州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原副局长俞美文受贿案尘埃落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1月26日)

1982年9月,高中毕业年满18岁的俞美文满怀憧憬进入税务所工作,立志为财税工作奋斗一辈子的她曾是“省级稽查先进个人”,却在36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初衷,走上了腐化的不归路,成为稽查局最懂法的违法犯罪典型。读了这则消息,我们不得不为俞美文从“先进个人”沦落为“犯罪典型”的悲剧性结局而深感痛惜!追究其原因,俞美文的命运令人三思,发人深省!

忽视政治学习,终将迷失方向。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筑牢精神支柱的保障,也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毛泽东曾说:“不重视学习理论,天天搞事务,一定要迷失方向。”邓小平曾说:“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俞美文在忏悔录里说道:“参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笔记是寥寥几句搞应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做做样子、从来没有入脑入心”。忽视政治学习的俞美文,缺少政治头脑,忽视政治修养,最终迷失了方向。俞美文走向迷途的事例给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奠基石,是全体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站稳脚跟干事创业。

家风浩然敦厚,党员干部才能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无形的警钟,无声的力量,是党员干部的“根”。的确,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腐败官员家风不正,就会误国害民,毁灭家庭,断送前程。在别人眼里,俞美文家是幸福的“税务之家”,其丈夫、女儿、女婿、公公等6人都在财税系统工作。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俞美文一步步走向贪婪深渊的路上,家里没有一人拉她一把。面对俞美文屡屡接受企业老板送的现金、购物卡,家人从未出面制止,其丈夫甚至还帮助其收受购物卡;当管理对象免费提供全家港澳旅游时,家人非但欣然前往,还在旅游过程中收受苹果手机。贪婪腐蚀了家风,将幸福化为泡影。“我铸成的人生大错将影响家人一辈子,成了全家的不幸和污点,这污点将是每一个家人心上永远的痛。”俞美文的忏悔警示我们:如果家庭没有正气,没有原则,就很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做到廉洁齐家,才能确保干好工作。对对于领导干部的子女来说有权势的父辈并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留钱财给子孙,不如留下智慧与德行。党员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体现家风的力量,有了好家风、好作风,才能带动社会风气、引领大众生活。

“贿”=“毁”,面对不义之财切记“手莫伸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元帅以强烈的责任感告诫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在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下,俞美文却心存侥幸,以为单位里刚查处了一个领导干部,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单位再查处一个。俞美文虽然参加了嵊州市纪委监委召开孙作祥受贿案警示教育大会却不以为然,自认为低价购房以他人名义进行投资,以他人的银行卡收受贿赂,作案手段隐蔽,不会被发现。甚至在2018年春节,俞美文还继续收受现金、购物卡,可谓是胆大至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俞美文没有把好“欲望关”和“权力关”,因为一时的贪婪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可以说,一个“贿”字毁掉了她的一切,可所有的一切都不会重来。”2018年10月16日上午,俞美文受贿案公开审理,嵊州市人民法院当庭宣判俞美文受贿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0万元,没收赃款223.6万元。俞美文由“先进个人”沦落为“犯罪典型”悲剧性结局既给一些已经有贪腐行为但尚未被发现的官员敲响了丧钟,也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给心存贪念的官员敲响了警钟:“贪一时,毁一生”。作为领导干部,务必要抵住诱惑!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无论你是谁,是什么级别,有过多少功劳,但只要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那将意味着“一票否决”。
“廉洁之风吹大地,浩然正气扬威名”。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公仆身份,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俞美文为鉴,勤学习,抵诱惑,重家风,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自觉做到清廉自守,防微杜渐!(作者:李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从“先进个人”沦落为“犯罪典型”警示了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