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关于用“农人”取代“农民”称谓的建议

 

□孟凡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三农工作”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其中农民又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农民”这个称呼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环境,应该改变。从事工业的人我们称之为“工人”,从事商业的人我们称之为“商人”,从事农业的人我们理应称之为“农人”。其必要性体现在:

一是树立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新形象的要求。“农民”是延续了上千年的称谓,这个词本身包含了特定的色彩,乡土气息特别浓厚,给人的印象也是一种固定的特征,或者说这个词已经符号化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从事的工作也千差万别了,随着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的实施、农村产制度的改革以及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许多农村人口不再从事农业,而当下从事农业的也不仅仅只是农村当地的人口。例如,七年前网易的丁磊就开始涉足养殖业,京东的刘强东开始投资养“跑步鸡”,就连马云也要去养猪。“农人”这个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可以是从事农业的农村人,也可以是从事农业的工人、从事农业的商人,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新形象。

二是培育新型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群体的要求。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农业部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笔者认为,这个“新型农民”应该是“农人”的一部分,它的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作为深耕农业领域36年的新希望集团领军者刘永好启动了两个计划:未来5年直接投资500亿元、用5年时间培养出10万个乡村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同时计划五年培训10万农业人才,包括农场主、农业电商从业者等。 这一批人不可能都来自地地道道的农民群体,他们甚至大部分人是来自工人、创业者、大学生,他们具备的特征应该是“爱学习、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他们就是未来农业的主体即“农人”。

农民”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农人”则不可考,但是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已经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样的句子了。用“农人”取代“农民”,似乎更有一种乡土情怀、更亲切、更富于想象空间。同时,一个小小称谓的变化,折射的是时代的大变化,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和就此进行探讨。

▇(本篇文章报送者系山东省临沂市政协信息特邀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兰陵县政协委员,矿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另:

360百科解释:农人,指务农的人。农人没有诗人的浪漫,更没有明星的风采;但是,农人有种坚定的信念,用双手去挖掘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勤劳和汗水就是农人的最好见证。在这个全新时代,农人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农人和农民有着一定的质的区别。现在的农人概念意思是指那些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的创业者们,他们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关于用“农人”取代“农民”称谓的建议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