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捧杀”高考状元当戒

  前段时间,“高考状元大学肄业失联9年,母亲癌症晚期盼见儿一面”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故事主人公杨仁荣从小成绩优异,2003年以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是,杨仁荣在大学之后与父母断了联系,直到母亲病重才回家。没人知道他这些年为什么不回家,而在杨仁荣的自述中,他称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喜欢看书,想做一个物理学家。讨厌在工厂跟图纸打交道,觉得自己创业一年可以挣上百万。他表示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捧杀”高考状元当戒!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年年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但高考状元仍是媒体、教辅机构、学校和社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本省本市本县高考状元师出何处又花落何家,某状元获得什么大奖又身价多少代言何商品等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对应试教育的迷信和强化,迎合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陈腐价值,突显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抓应试教育的政绩,无疑是一种低劣的考试文化。
   同时,“高考状元”也成为捧杀优秀学生的利器。捧杀典故出自《风俗通》,《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理科状元杨仁荣就是被捧杀的典型例子。
孩子成为高考状元,只能说孩子在高考时发挥出了超常水平,也只能说分数不错而已,并不代表今后就一定能够成才。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考只是人生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被捧杀的理科状元杨仁荣当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天才时非常痛苦,以致失联9年不回家乡、不见父母,这也是过度热炒高考状元惹的“祸”。
   要避免“高考状元”被捧杀事件重演,当需积极推进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转变。获得“高考状元”的大学生,更要理性认识高考状元的头衔只能表明自己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进了高校的大门后,自己又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宁静的书桌,切忌“自我膨胀”。
王红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捧杀”高考状元当戒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